《扬州晚报》林敏老师介绍专题

原标题《广陵女 琴天下》

刊于《扬州晚报》2019年2月4日A15版,记者王鑫。
  • 听琴,宜在斗室。
  • 人不宜多,三五知己,品香茗,听古琴。
  • 琴曲,就选《平沙落雁》吧,容易出意境的。琴声一起,万籁俱静,唯有空灵之音,如同雁翅,在天空中划过。
  • 听琴,宜近。最好能够近到,能够听到弹琴者的气息。呼吸之间,在琴弦中跳动,轻挑慢抹。
  • 但是,也有远的,甚至是地理位置上的某种极限。
  • 北美洲,加拿大,温哥华。

琴派之中“大师姐” 身份原是“妙手医”

有人的地方,就是江湖。有了门派,就要有师承,有辈份。

在扬州,很多成名已久的琴人,见到林敏,都要尊称她一声“大师姐”。

当年,刘扬南上金陵学琴,将一代琴师梅曰强接到扬州。彼时,首位登门,拜师学艺,就是林敏。

之前,林敏是学古筝的。再之前,她又是学医的。

很多人开始知道林敏,都是在舞台上。弹着古筝,叮咚环佩。“扬州专业剧团里的古筝演员比较少,就徐文蓓,她忙不过来的时候,都叫我去。后来,很多时候,别人都以为我就是专业弹古筝的。”

实际上,林敏的本职工作,却是医生,业余非常热爱音乐。出生于书香门第,自幼就是爱好广泛,特别是古典音乐,那些古装的女子,坐在古筝面前,光是看那些画面,就已经美不胜收。一旦演奏起来,更是清脆悦耳,满心欢喜。

于是,林敏就学了古筝,也有所成。但是某日,忽然听到古琴的声音,心神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。“静气,在那缕乐声中,有一种非常难得的静气,让人的内心感到安宁。”后来,林敏才知道,这缕乐声,是龚一先生录制的一盘磁带。

干脆,改弦易张,就学古琴。先是跟着梅先生,不少扬州人都是从那时起,认识到“广陵琴派”的。后来,林敏去了上海,梅先生又介绍了林友仁先生。两位先生的风格不同,却都是一弦一声,用心教着的。

古筝古琴,对于林敏来说,各有千秋。“古筝热闹,适合欢庆的场面,但是弹多了,心容易浮躁。古琴静雅,无论什么时候,弹一首古琴曲子,内心就能得到宁静。”

北美之行初乍到 一人一琴闯天涯

所以,当林敏在十年前,来到加拿大时,内心还是有些寂寞的。虽然家人陪伴在侧,但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,语言的不同,文化的障碍,都让她在开始的时候,有些迷茫。那时候,她都会捧出随身携带的古琴,奏一曲《普庵咒》,随着琴声悠缓,内心也随之安宁。只要有琴在手,他乡亦是故乡。

现在回想起来,一切也非刻意,似乎都是水到渠成。或者说,就连林敏自己,也没有想到,当古琴这种来自东方的乐器在异国他乡响起来时,那种清澈人心的力量,是能够轻易间消除千山万水的距离感的。特别是用心演奏时,古琴的音乐,是直直往别人的心里去的,国度之分没有了,人种之别没有了,唯有音乐,能够让彼此之间,拈花一笑,意在琴中。

先是在大学里教琴,一个人,背着一张琴,行走在枫叶遍地的校园里,也是诗意盎然的。后来,舞台就开始大了,当地的华人春晚,请她前去助兴;后来又有世界小姐的选拔赛,看上去热闹的场合,偏又选中她的清雅淡泊的琴音,衬托着佳丽们的风姿卓越;当地的城市电视台慕名前来,录制了一整档的节目;直至参加了温哥华交响乐团,在最负盛名的女王剧院内演奏时,林敏才有了这样的自信,原来古琴,是足以立于世界乐器之林,可以和任何一种西洋乐器相媲美,相融合的。

找上门来,要学琴的,多了起来。家里辟出的工作室,开始琴声不断,络绎不绝。先是被评为当地的“杰出华人”,现在直接是比赛的评委了。林敏越发感叹,这张琴,原来蕴着这么大的魅力。

北美古琴掌门人 始终不忘广陵派

如今的林敏,成立了温哥华古琴学会,前前后后,十年之间,教了数百名弟子。在整个北美地区,影响已经无出其右。学会也有考级制度,让那些金发碧眼的学琴者,按照中国的韵律,一级级地攀升着。林敏最为明白,自己实则教琴,更深里的原因,还是在传播中国文化,比如说弹到《酒狂》,怎么能不去讲解,那些隐遁在竹林里的衣衫,那些逍遥在深山中的长啸。比如说弹到《阳关三叠》,怎么能不去表述,那杯劝君更进的一盏酒,那种再无故人的离别愁。

让林敏最为欣慰的,莫过于那些拜在她门下的学生们,在琴艺出师之后,又再度出发。他们的落脚点,可能是更远的南美洲、欧洲……从温哥华集散的琴音,又由着那些学生的足迹,在世界各地,袅袅升起。

或许,只有走远了,才有可能回头看,看一看走过的路。国内古琴,门派众多,若在国外,唯有“中国古琴”之称。自己是从广陵琴派中走出来的,依托着一座城市的古典,广陵琴派自是纷呈多彩的,琴曲也是瑰丽多姿。但是,其他的琴派,也有出众的琴曲,甚至同一首琴曲,别派优于广陵的,也是有的。因而,无论是自弹,或是传授,林敏都会选择最为佳者。当然,无论身在何方,问到来处,林敏都会遥指东方:“我是广陵女,来自广陵派”。